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姚广孝临终之际,只求一人,朱棣在御榻边沉默半晌,终点头放人。
此人,是当年佛门故交,也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关键。
佛门挚友与政治分野元末战乱,江南寺庙香火冷清,僧人多为避世之徒。杭州西湖边一座小庵,偶有两人对坐夜谈,檀香缭绕,佛偈与王道并陈。
姚广孝其一,削发十载,法号道衍。溥洽其二,身着麻布僧袍,话语锋利,精通律藏。
二人相识于佛学讲经场所,初见便一拍即合。
展开剩余90%姚广孝对溥洽评价极高,称其“思辨精深,佛学远胜”。
溥洽则对姚广孝的“忧世”情怀表示欣赏。此时两人尚未涉足权场,却已显出理念分歧。
洪武末年,朱元璋对皇族诸王设藩。建文帝继位后,力推削藩,招致诸藩不满。
溥洽被朱元璋拔擢为左善世,主持宫廷佛事,逐渐卷入政治核心。他力劝建文帝“以德感化藩王”,赞成和平手段削弱宗室权力。
姚广孝则另辟蹊径。彼时袁珙南下相人,见姚广孝曰:“此人可比刘秉忠。”此言传入燕王朱棣耳中,朱棣召见姚广孝。
自此,姚广孝脱去僧袍,成燕府幕僚,专谋军政。
两人分道扬镳之时,已注定今后立场决裂。
靖难起兵前夕,姚广孝献策朱棣:“奏旗清君侧,以诛奸臣为号。”此一策略,为靖难夺取正统立场埋下伏笔。
溥洽则被留于南京,辅佐建文帝应对北方兵锋。
南京陷落当日,紫禁内传出一声异响,火光映照金銮殿顶。
史书有载,建文帝自焚而亡;也有传闻,太监曾持木箱潜逃出城,内藏帝躯或遗命。
溥洽曾一夜消失,三日后被捕入狱。有人怀疑,此人可能曾助建文帝逃脱。
朱棣登基称帝,赐号永乐。其后召见姚广孝,问:“溥洽如何处置?”
姚广孝答:“昔日知交,今为阶下囚。然其忠诚无亏,望陛下明察。”朱棣未置可否。溥洽自此幽禁于诏狱,不见天日。
十五年囚禁与朱棣的隐忧诏狱铁门之后,溥洽每日面壁,冬夏无更衣,饥饱无定食。
拷问多次,溥洽咬紧牙关,始终未吐一句建文帝行踪。朱棣密令胡濙、郑和多次访查海外,欲寻其踪,终无所获。
朝中传言不止,有人说建文帝早在宫城焚毁时被乱军所杀;也有人说其已潜入福建,化名为僧。朱棣寝食难安,尤以“真命疑云”最为忌惮。
姚广孝在宫中地位渐高,奉命主持《永乐大典》修纂。
其掌修篇目中,建文年号所载极少,甚至故意省略。有人指出,这种删减是政治决策;姚广孝却自述:“不欲再提亡朝旧事,扰乱后人。”
私下,姚广孝数次上书,请求朱棣释放溥洽,称其“久囚无罪,于国无虞”。
朱棣无言,每次阅毕折子,随手焚毁。
姚继为姚广孝养子,因姚功被封为锦衣千户,然姚广孝坚辞赏赐,仅求:“放一僧人归山。”朱棣答:“再观。”此“再观”,一等十年。
这一切溥洽无从得知。每逢风雨夜,牢中角落湿冷,他披破衣默念《楞严咒》,不语、不怒、不恨。
狱卒曾劝其“招供可得饶恕”,溥洽答:“欲我诬亡人,宁毙此间。”
一日牢中添新犯,竟是昔日太监旧识,悄声提醒:“上心疑你知帝踪,此生恐难出。”溥洽长叹一声:“既入佛门,当了却尘缘。”
监修《永乐大典》期间,姚广孝手录稿件千余卷。
夜深之时,他偶回忆昔年讲经场所,低声念道: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”他不信神迹,只信因果。
曾助朱棣夺位,如今旧友囚禁,或许便是因果循环。
临终博弈:朱棣的权衡与姚广孝的执念1418年秋,姚广孝病重,搬至大内偏院调养。宫人交头接耳,说御医多次劝其静养,他却日日翻阅旧事,咳血染案。
内阁数次派人问安,朱棣一直未现身。直到重阳节前一日,太监王敬奉旨探视,姚广孝让他转一句话:“请陛下赐一人性命,即为老僧续命。”
朱棣终究现身。他未穿朝服,仅带两人低调入院。
案头摆着姚广孝亲笔书的《永乐大典》卷册残稿,旁边是一轴旧画,隐约是建文帝画像临摹底稿。
姚广孝撑着坐起,握住朱棣手腕:“溥洽已囚十五载,无言无状。今日放他,不损陛下半分威仪。”朱棣不语。
姚广孝再言:“佛门不欺,老僧一生谋略,唯欠此一局清净。”
朱棣沉默良久。外殿传来钟声,距登基整十五年。他缓缓点头:“放。”
圣旨当夜拟成,第二日送达诏狱。溥洽被扶出牢房时,满身疮疤,右耳残缺,牙齿脱落三分之二。
狱卒悄声说:“你那故人求了这口命。”溥洽仰头长笑:“原来他还记得。”
不久后,溥洽被安置于南京报恩寺,名义上为礼佛,实则幽居。他不剃发、不更名、不问朝政,仅种竹抄经,每日三炷香,十年如一日。
姚广孝死前两日焚烧一匣手稿。王敬劝阻,被他一掌推开:“靖难记略,杀孽太重,烧了干净。”
溥洽得知其故人去世,默坐三日,于石壁题字:“此生欠一谢。”自此闭口不谈旧人旧事。
历史回响:谋士的忏悔与时代的裂痕永乐年间,姚广孝封号为“弘文馆大学士”,但他从未真正列朝为官。黑衣僧服、佛珠不离手,始终未剃度还俗。
后世称其“黑衣宰相”,褒贬参半。
《明史》评其“智计绝人、德全始终”,但亦不讳其“诱朱棣起兵,实开干戈之端”。
在《永乐大典》中,姚广孝刻意剔除建文年号所有条目,未留一字,连“洪武-建文-永乐”年表都断为“洪武-永乐”。
学者至今仍以此为史学断层。
有人批评他“篡史”,更有传言称其曾手藏《靖难兵略》密本,后毁于火中,仅留几页残稿,载于《永乐纪略》附录。
朱棣赐其神道碑铭亲笔题字:“僧形宰辅,辅朕定天下;佛心悔罪,赎我夺皇位。”
碑文一出,京中士子议论纷纷,内阁亦无人敢奏。
溥洽此后多年拒绝与朝中再有往来,宣德年间曾有内使欲召其至京诵经,遭其拒斥:“佛门清净地,非王权所及。”话音落地,门闭如山。
南京报恩寺香火日渐冷落,只有寥寥数徒弟伴随溥洽至老。
一次夜雨,溥洽手写《金刚经》一卷,落款:“佛不言因果,人却终将偿清。”
有人说建文帝早已化名为僧,藏于云贵一带,亦有人说他在南京城破之夜,被溥洽换装出逃。
无论真伪,溥洽一生未泄一句。
他卒年无确切记载,有人记于正统初年,有人记于宣德末年。碑无名,墓无文,惟墓后乱石中有一行字:“知音若在,何惧千秋骂名。”
参考资料: 1. 《明史·姚广孝传》,中华书局,1974年版 2. 王世贞《弇山堂别集》卷一百一十九:记朱棣晚年与建文旧臣相关文书发布于:山东省真牛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