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到了亲王遍地走,郡王不如狗的明代,在其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之中,却从未出现过哪怕一位魏王。那么没有魏王,和明朝有魏国公是不是有联系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太祖朱元璋剧照
明初的王爵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三月二十五日,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传旨礼部,让他们速速考定诸王册宝制度及册封礼仪,准备择日行册封礼。开国君臣的效率都很高,四月初一日,礼部就呈上了完整的册封礼仪流程,老朱大笔一挥,同意。
展开剩余89%四月初七日,皇宫奉天殿丹陛之东摆放了十座宝册亭,亲王册封大典正式举行。对于为何要封建诸王,朱元璋给出了解释,意思就是大明初建,必须要有亲王坐镇四方,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。
上谕廷臣曰:“昔者元失其驭,群雄并起,四方鼎沸,民遭涂炭。朕躬率师徒,以靖大难,皇天眷佑,海宇宁谧。然天下之大,必建藩屏,上卫国家,下安生民。今诸子既长,宜各有爵封,分镇诸国。朕非私其亲,乃遵古先哲王之制,为久安长治之计。”群臣稽首对曰:“陛下封建诸王,以卫宗社,天下万世之公议。”—《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》燕王朱棣剧照
那么十座宝册亭对应的都是谁呢?我们来看一看:皇第二子朱樉封秦王、皇第三子朱棡封晋王、皇第四子朱棣封燕王、皇第五子朱橚封吴王、皇第六子朱桢封楚王、皇第七子朱槫封齐王、皇第八子朱梓封潭王、皇第九子朱杞封赵王、皇第十子朱檀封鲁王、皇从孙朱守谦封靖江王。
明初亲王权势滔天,王府属官见到亲王,要自称臣。王府左相、右相,都是正二品的高官。拥有高大宫墙的亲王府,以其三十万平方米的面积(比较一下,首尔景福宫的面积不过十二万平方米),简直可以被称为王宫。
皇宫有三大殿:奉天殿、华盖殿、谨身殿,王宫有承运殿、圜殿、存心殿。皇宫有社稷坛、太庙,王宫也有社稷庙、宗庙。除此之外,每位亲王不但都拥有三护卫,还可以节制本省军事。
明制,皇子封亲王,授金册金宝,岁禄万石,府置官属。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,多者至万九千人,隶籍兵部。冕服车旗邸第,下天子一等。公侯大臣伏而拜谒,无敢钧礼。—《卷一百十六·列传第四·诸王》明代亲王府复建
我们再来看看九位亲王的封号,秦国、燕国、楚国、齐国、赵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,吴王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爵位,晋国、鲁国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,唯有潭国以地为名(潭王封国长沙,当时称为潭州)。
行文至此,我们可以抛出一个疑问,同属战国七雄的魏国和韩国,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儿子的封号呢?
公爵和亲王封号转换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,手下就已经有了公爵。吴元年(公元1367年)九月,讨伐张士诚的大军功成班师,回到了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)。朱元璋大喜过望,当即大封功臣,其中右相国李善长封宣国公、左相国徐达封信国公,平章常遇春封鄂国公。
吴二年(公元1368年)正月初四日,吴王朱元璋登基称帝,改国号为大明,年号为洪武。当时的明军正忙着南征北伐,扫灭元朝余孽,老朱也准备等他们班师回朝之后再大行封赏。
常遇春画像
洪武二年(公元1371年)七月初七日,鄂国公常遇春在行军至柳河川之时,突然暴疾而卒,终年四十岁。朱元璋大为悲痛,不但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,谥曰忠武,还亲自写下祭文,其中有两句话至今读来令人酸鼻:“将军在时朕实所倚,将军既往将谁与谋?”
就在老朱封建诸王后不久,元顺帝死于应昌,明军随即将此处攻克,抓获皇孙、后妃、诸王、官员无数。当年十一月,征虏大将军、中书右丞相、信国公徐达率领大军返回京师。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北伐将士,随即下旨大封功臣。
本次共封公爵六人,其中宣国公李善长进封韩国公、信国公徐达进封魏国公、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常茂封郑国公、平章李文忠封曹国公、都督府右都督冯胜封宋国公、御史大夫邓愈封卫国公。
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,然事朕最久,供给军食,未尝缺乏。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,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,摧强抚顺,劳勚居多。此二人者,已列公爵,宜进封大国,以示褒嘉。—《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》李善长剧照
郑国、曹国、宋国、卫国,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。行文至此,答案呼之欲出,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封建诸王之时,之所以没有韩王和魏王,是因为有韩国公和魏国公。那么可不可以既有魏国公,又有魏王呢?
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明代的亲王、公爵虽然不像汉代诸侯王那样有自己的封邑,但在朱元璋心中,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所在地,和亲王、公爵其实是对应的。
我们来举个例子,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的时候,宋国公冯胜正督率兵马,在开封为自己的女婿周王朱橚修建宫殿。当时天象示警,应于宋国的国都大梁一带,朱元璋立刻写信给冯胜,让他要提高警惕。
遣使赍敕谕宋国公冯胜曰:“今天象有警占在大梁,乃尔所封之地。尔今正在彼处,当早夜谨畏。”—《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七》开封周王府复原图
又比如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的时候,楚世子朱孟烷请求到河南境内采买人口,被四伯朱棣一口回绝,还特意指出河南是他五伯周王的封地,不可擅自入境瞎搞:“且河南,汝伯父周王封地”。
换句话说,明初亲王、公爵的封号,都可以找到实际对应地,这也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封号不能相同,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。
邓愈,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卫国公,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去世,终年四十一岁,追封宁河王,谥曰武顺。邓镇,宁河武顺王庶长子,守孝期满之后,于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袭爵。然而奇怪的是,邓镇的爵位并非卫国公,而是改成了申国公。
今尔服已除,朕思愈劳,命尔袭封申国公。恪守前业,思绍勋劳,是善成于后者也。尔惟钦哉。—《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》邓愈画像
卫国,春秋时代的姬姓诸侯国,其第一代国君康叔,是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。申国,不过是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诸侯国,身份上远低于卫国。邓镇的爵位从卫国公变成申国公,相当于降了一个档次。
这里的表面原因,在于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正月,朱元璋第二次封建诸王,其中年仅两岁的皇第十五子朱植被封为卫王。然而实际上相对于其他开国功臣来说,邓愈属于带资入股,老朱有心对邓家势力进行打压。所以邓愈嫡长女嫁给秦王作为次妃,庶长子改封小国,也是一个证明。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,那就是卫国公与卫王不可共存。
洪武二十三年(公元1390年)五月,因为胡惟庸案的余波,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自杀,其孙女婿邓镇也受牵连惨遭诛杀。
朱元璋、朱标、徐达剧照
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四月,朱元璋第三次封建诸王,由于已经没有了韩国公,皇第二十子朱松被封为韩王。一百年之后的弘治四年(公元1491年)八月,明宪宗朱见深第十四子朱祐楷被封为申王。
结语: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魏国公徐达去世,享年五十四岁,追封中山王,谥曰武宁。洪武二十一年(公元1388年),中山武宁王长子徐辉祖袭爵,洪武三十五年(公元1402年)削爵幽于私第。
在徐辉祖削爵期间,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、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,没有动用魏王这个爵位。永乐五年(公元1407年)徐辉祖去世,其子徐钦袭爵魏国公,永乐十九年(公元1421年)罢为民。
朱棣驾崩后,仁宗朱高炽即位,随即恢复了徐钦的爵位,故而在同时封其诸子为亲王的时候,仍然不需要用到魏王。此后徐家子孙都能正常袭爵,一直到弘光元年(公元1645年)南京被清军攻陷,魏国公一爵才被废黜。
因此按照本文的分析,明代出现魏王的唯一机会,在于徐辉祖被削爵幽禁期间,但朱高煦选了更有野心的汉王,朱高燧选了同为大国的赵王(原赵王朱杞早已夭折),估计都不愿意和外祖父徐达的魏国产生联系。至此之后,魏国公地位稳固,明朝自然不可能再出现魏王。
发布于:广东省真牛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